點亮建筑新夢想
LIGHT BUILDING NEW DREAM
企業(yè)BIM定制培訓服務經(jīng)典案例
BIMBOX | 當你說BIM全生命周期的時候,有沒有看見那些大坑? 二維碼
你好,這里是BIMBOX。 我們之前花了四期的篇幅,給你講解了BIM的編碼是什么,在第四期的最后我們也留了一個尾巴,再給你談談國內(nèi)的建筑信息編碼。 之所以間隔了這么久,是因為我們越是了解就越是發(fā)現(xiàn),國內(nèi)的編碼體系很雜、很亂,而且和它相關的,還有設計、施工、運維等業(yè)務中存在的問題,有「全生命周期管理」這個理念的大坑,甚至很多環(huán)節(jié)BIM推進不下去的癥結也藏在這個深不見底的黑洞里。 因為我們在討論「全生命周期」這樣的大事時,很少會鉆到一個編碼的小細節(jié)里去,但正是這些細節(jié)里的小螞蟻,一點一點啃出了這條路上的一個個坑。 所以今天我們雖然是繼續(xù)聊BIM編碼,但真正的話題是它背后一系列問題,這些問題導致了各路專家理念的沖突、導致了理論研究和一線操作的割裂。
咱們先簡單回顧一下,之前我們四期關于編碼的內(nèi)容都談了些什么。 編碼的存在意義,是人類進入計算機時代,信息在不同語種、不同行業(yè)、不同軟件之間傳遞,需要一套統(tǒng)一的二進制規(guī)則。 建筑信息編碼的重點不在于代碼本身,而在于分類,因為不同角色對建筑元素的分類方法是不一樣的。投資人和設計師關注建筑的成品物理組件,而施工單位更關注工序的分解、是實現(xiàn)這個物理組件的方法。
到此,咱們算是趕上了進度,前幾期文章的鏈接放到最后,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去看看。 看完了這些知識,你會不會有種感覺:好像除了滿足一下好奇心,這些東西知道了也沒什么用呀。 你這么想就對了,大多數(shù)設計師和工程師,確實是不需要編碼知識的,正如我們每天都用鍵盤打字,卻根本不需要知道漢字背后的UTF-8和GB編碼規(guī)則一樣。這些編碼已經(jīng)由你使用的軟件編寫好,你在前端使用功能時,對編碼應該是無感的。 不過,這里用文字編碼來打比方,有個很大的問題。文字的編碼歷史中,先后出現(xiàn)了ASCII、GB、Unicode、UTF等等不同的編碼,人們都是選擇「當前最好的編碼」,而不是等一個完美的編碼。 時至今日,我們能使用各種文本軟件而不需要操心編碼的問題,正是因為文字編碼的迭代已經(jīng)基本完成,全球大一統(tǒng)都沒啥問題了。而我們的建筑編碼,還遠遠沒達到這一步,我們還是活在編碼不斷更替、不斷競爭的時代里,我們所使用的軟件自帶的功能,也還遠遠沒達到業(yè)務的要求。 所以在有些情況下,人們還是要求助于編碼,有時候是自己編,有時候是抄現(xiàn)成的。
咱們先舉幾個例子,來看看他們?yōu)槭裁匆镁幋a,再回來看一個大問題:不同的人說建筑系信息編碼,有時候根本不是一個意思。 案例一
之前我們的一位朋友@段晨光,談到他在參與法蘭克福一個大型項目時的案例。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,就是把機電專業(yè)在墻和樓板上預留的洞口在建筑模型上表達出來,這樣建筑師才能出正式的施工圖。 這里的難點在于,機電工程師用的軟件是 Tricad,而建筑師用的 Revit。這些洞口還不是一次性挪過去就行,每一層建筑都需要前后開幾次會才能把洞口位置確定下來。整個項目下來,洞口轉移的過程需要重復將近1000次。 為了增加這項重復勞動的效率,甲方就組織第三方公司開發(fā)了專門的插件,它能把機電工程師提交的 Tricad 洞口數(shù)據(jù)批量轉化成 Revit 族,這些族還必須帶著自己的空間坐標信息,才能在導入 Revit 的時候,自動放到該呆的地方去。 這樣的批量導入工作還不夠,因為機電工程師設計過程中可能會犯錯,每次開完會,一部分洞口的位置也需要重新調(diào)整,如果每次導入都需要一個一個洞口檢查位置,那工作量還是太大了。 所以這個插件還開發(fā)了一個功能,就是利用一串編碼來跟蹤每一個洞口。它在 Tricad 里編號為3519621,到了 Revit 里也必須編號為 3519621,每一次移動了這個洞口的位置,它的編號還必須保持不變。 這樣,每次導入的時候,它們就只需要追蹤那些編號一致、空間坐標發(fā)生變化的洞口,也就是下面圖中紫色的部分,看看是工程師弄錯了,還是洞口的位置發(fā)生變化了。 下面是重點了:我們知道 Revit 每個構件都有一個獨立的 ID,那我們能不能用這個 ID 號作為洞口的編碼呢?畢竟,這樣用現(xiàn)成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專門為它設計一個編碼了。 答案是:不行。 因為 Revit 和 Tricad 用的不是一套計算機編碼體系,它們之間的構件 ID 是不一樣的。所以一個洞口必須有一個軟件自帶編碼之外的、額外的參數(shù),我們還要在插件上設計一個規(guī)則,讓這個參數(shù)能從 Tricad 里出去,再完好無損地進入到 Revit 里面去。 這就是我們第一個案例代表的一種情況:當我們在不同軟件里傳遞一個信息的時候,光靠軟件自帶的構件ID編碼是不夠的。我們必須在它們之間創(chuàng)造一把「鑰匙」。 案例二
我們的另一位朋友@金戈也談到了他在項目服務中使用編碼的原因。 他所在公司的服務對象是業(yè)主方,對方要的東西很明確,不是設計模型,也不是施工模型,而是竣工模型。 甲方要求,在竣工模型的構件里,要加入他們運維需要的屬性信息,這些屬性包括技術信息,比如長度、寬度、高度、風量、水量等;也包括非技術信息,比如設計人員、施工人員、維保人員、工藝工法、控制開關、聯(lián)系電話等,加起來要寫70多個參數(shù)。 這些參數(shù)如果要一個一個手動填寫到 Revit 模型構件里,那是要累出人命的。所以金戈的團隊選擇了數(shù)模分離的方法:在 Excel 里批量編輯這些參數(shù),然后把它們批量導入到 Revit 里,附著到每個構件上。 要達到這個目的,在 Excel 和 Revit 之間,就必須有一把鑰匙,這和前面說到的 Tricad 和 Revit 之間互傳信息是一樣的,只不過這次要傳輸?shù)牟粌H是空間坐標信息,而是70多項參數(shù)。 那么,我們還是像上個案例那樣,給每個構件設計唯一的編號,讓它作為 Excel 和 Revit 之間的「鑰匙」呢? 答案是:不行。 因為上一個案例要處理的只有一種構件類別,也就是洞口,也就不需要分類了,只要每個構件的編碼不重復、可以被不同軟件識別就行。但在這個案例中,工程項目的交付文件里有成千上萬個不同種類的構件,如果每個構件都彼此獨立,那 Excel 表格可就要寫得無限長了。所以必須要分類。 你可能會說,要分類這很簡單呀, Revit 不是按照墻梁柱板水暖電給分好類了嗎?跟著分類走不就行了? 還是不行。 這里的關鍵在于,不同人關注的構件分類不一樣。 拿水泵這個構件來舉個例子。設計師在做設計的時候,會根據(jù)專業(yè),把空調(diào)水泵、給排水水泵、暖通水泵給區(qū)分開,它們的分類是跟著專業(yè)走的;到了施工那里,算量要按照清單分類來分,工序則要按照分部分項來分;而最終到了業(yè)主那里,水泵就是一個資產(chǎn),不管它在設計的時候?qū)儆谑裁磳I(yè),也不管它安裝的時候在哪個工序。 同樣一個東西,在設計階段可能歸屬于某種分類,在施工和運維階段可能會歸屬于另外不同的分類。而 Revit 是為設計服務的軟件,如果你的成果服務于運維,它自帶的編碼系統(tǒng)就難以滿足需求,而要在這之外重新設計一套符合運維標準的編碼規(guī)則。 在金戈所在的項目里,最終交付的是業(yè)主要的竣工模型,而且參與項目的還不止他們一家,所有服務商最終交付的結果要匯總到業(yè)主這里,大家寫參數(shù)的辦法可以各顯神通,但最終那把「鑰匙」必須是統(tǒng)一的。 最終這個項目,甲方召集各方開會,金戈團隊牽頭,編一個大家都同意的編碼規(guī)則,各家再把這個規(guī)則里的編碼作為「鑰匙」,寫到交付的模型里去。 下面這串代碼,就是站在甲方的視角來看待一個離心風機的結果,顯然,通過分類、規(guī)格、位置和序列號能定義一個構件的唯一性,剩下的就是往里挪參數(shù)了。 聊到這兒,咱們稍微總結一下,大多數(shù)時候,我們建一個模型交出去,或者出幾張圖、算算量,是完全不需要考慮編碼這件事的,軟件本身已經(jīng)幫你編過碼了。但在以下幾種情況下,我們就需要自己定義編碼了: ? 需要軟件自帶功能無法實現(xiàn)的自動批量操作 ? 需要在多個軟件之間傳遞數(shù)據(jù) ? 需要在多種數(shù)據(jù)類型之間傳遞數(shù)據(jù)
咱們說完了大家為什么要用編碼,接下來再說說:當人們爭論編碼的時候,很可能說的不是一件事。 你看,在第一個案例里,我們要實現(xiàn)的是讓每個洞口都能被 Revit 識別并且記住,那就需要給它們設置不同的代碼。給每個洞口設置唯一的代碼這個行為,有人把它稱為「編碼」,而也有一些人認為這不應該叫編碼,而應該只叫「編號」,因為它只要有唯一性就可以,而不需要遵循某個特定的規(guī)則。 在第二個案例里,我們不僅要讓每個構件唯一,還需要把它們進一步分類,有的人就說,有分類規(guī)則的編碼,才叫編碼。 還沒完,第二個案例中的編碼規(guī)則是有明確邊界的,只能給業(yè)主服務,甚至只能給一家業(yè)主服務,到了其他人那,這套編碼規(guī)則就得換。所以又有人說,這種編碼不能用于從設計到運維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不能叫編碼。我們要做一套可以囊括所有信息、用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建筑信息編碼。 你看,「編碼」就是這么兩個字,每個人說出來的時候想的東西很可能不一樣,咱們可以非官方地把這三種編碼分別叫做「構件編號」、「分類編碼」和「全過程信息編碼」。 在這三種討論里,前兩種情況咱們說過了,接下來說說第三種情況:我們能不能編一個終極編碼規(guī)則,讓所有項目、所有人都適用呢?如果能,實現(xiàn)的難點在哪里呢? 很多人談到編碼的時候,喜歡用身份證舉例,那咱們就用身份證來說明這個問題。 每個人的身份證號都是不一樣的,它實現(xiàn)了每個人身份的唯一性,這一層不用多解釋了。 再進一層,身份證號碼除了唯一性,還是可以攜帶一些信息的。 比如目前用得最多的18位身份證號碼,你可以通過前六位數(shù)字定位一個人的籍貫所在地,從第7位開始可以知道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,進而可以計算出年齡;倒數(shù)第二位則可以看出性別來。 如果現(xiàn)在需要設計一個程序,對大量人員進行統(tǒng)計、管控,只需要把他們的身份證號輸入進去,再設置一定的過濾條件就行了,比如統(tǒng)計河南省有多少大于40歲的男性。 上面說的是事實,下面為了說明問題,我們做一些假設。 假設疫情過后,國家有關部門想給每個人加上一個「有沒有被傳染過」的信息,1代表傳染過,0代表沒被傳染過。那能不能往身份證號后面加一位數(shù)字呢?當然,理論上是可以的。 這樣每個人的身份證號就變成了19位。我們能用身份證號信息做的事就多了一個維度,可以統(tǒng)計每個省市不同年齡、不同性別的傳染分布了,很方便對不對? 可是沒過幾天,教育部的人又說,那不如把學歷也編個號,寫到身份證號里去吧。于是身份證號又變成了20位。 接下來的事你想想也知道了,很快,找來的部門越來越多,身份證號越來越長,沒過幾年,每個人的身份證號都變成2000位的了,出門像帶個扁擔一樣,這就不合適了吧?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,就是有些東西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,比如你想把一個人的職業(yè)、收入、胖瘦這些東西也讓計算機讀取,可它們今年和去年的數(shù)值是不一樣的,總不能每隔幾個月就換一個身份證號吧? 所以你看,雖然在理論上我們能把一切信息編碼,但在真實的世界里,要把所有信息全都儲存在一個「大一統(tǒng)」的編碼框架里,也許并不是一個好主意。 真實世界里的一個身份證號,能起到的作用主要還是唯一性,具體要查看一個人的職業(yè)、健康、社保、學歷等信息,是以這串唯一的編號作為「鑰匙」,進入到其他表格里才能查到。 我們給建筑構件編碼,也必須是這樣:先通過某種比較粗略的分類方法給構件分類,賦予一串唯一不重復的編碼,然后把每個階段需要的數(shù)據(jù)單獨存放到族信息、數(shù)據(jù)庫或者表格里。 到了這一步,爭議還沒有結束。
目前的現(xiàn)實情況是,不同構件在設計階段按專業(yè)分類、施工階段按流水分類、運維階段按資產(chǎn)分類,每一撥人關注的信息要分別裝到不同的籃子里。 甚至對于同一個構件的同一個屬性,大家的需求都不一樣。比如同樣是「材質(zhì)」這個參數(shù),做裝修的人可能關注它的紋理圖案,做綠色建筑分析的人可能關注它的保溫性能,施工方可能關注它的工藝流程,甲方可能關注它的價格成本。 原本,大家用各自的軟件,帶著各自的編碼,邊界清晰, 沒出現(xiàn)什么問題。 可一旦說到「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」這樣的詞,問題就來了:大家各自使用的模型、數(shù)據(jù)庫、Excel,計算機程序是不能隨意互相訪問的。 比如某一家企業(yè),把一根柱子編號為A-01,它的屬性信息單獨存放在一張資產(chǎn)運維表,表格被命名為CE01。只要到這張表格的第4列就能查到它的材質(zhì)信息。 這家企業(yè)制定這樣的規(guī)則,可沒和全行業(yè)的人打招呼,另一家企業(yè)用其他軟件打開這個文件,A-01是啥不知道,CE01是哪張表也不知道,這就沒法查了。 在一次線下交流會上,一位BIMer向廣聯(lián)達的一位技術人員提問:為什么用圖形算量服務在施工階段總是很別扭?對方回答:因為圖形算量軟件是給招投標用的,本來就不是面向施工來設計的。而招標算量和施工算量的業(yè)務有很多不同。 ? 算量依據(jù)不一樣,招投標階段是國家和地方的清單計價量,施工階段是實物量; ? 構件分類不一樣,招投標階段構造柱不用細分,施工階段還要按部位和流水段細分;
其實類似這樣的問題很多,而我們真正應該深究的,不是去問為什么用于招投標的模型不能用于施工算量,而是要反過來問:我們?yōu)槭裁葱枰型稑四P湍苡糜谑┕に懔浚?/span> 因為我們每天都聽到全生命周期管理,聽到信息的上下游傳遞,聽到一模多用,我們誤把愿景當成了現(xiàn)實。 而現(xiàn)實世界是這樣的:編碼是給軟件用的,每個軟件一定有自己的編碼體系。但軟件開發(fā)出來是要有人買單的,軟件開發(fā)的所有目標,就是滿足買單者的業(yè)務要求。 軟件的服務邊界處可能會有一點點模糊的外擴,比如支持一些中間格式的導入導出,但一定不能無限外擴,否則無限窮舉的研發(fā)成本會把一個軟件商拖垮。 那有沒有可能有行業(yè)里的其他參與方來做這件事呢?答案是有。
咱們拿大家都熟悉的三國來打個比方,簡單說說三方在做的事: 魏國 名正言順占天時 這一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國建筑標準設計院。 標準院很早就拿到了尚方寶劍,組織行業(yè)專家出一本適用于整個行業(yè)的建筑信息編碼標準。工作起步時國內(nèi)沒什么可以參考,主要就是參考了美國的 Omniclass來做本地化??墒沁@工作做了四年多,卻一直壓著沒有發(fā),因為一直不知道這本標準發(fā)出去給誰貫宣交底,誰來用呢?直到2017年馬上要到五年期限,這才硬著頭皮把這本《建筑工程設計信息模型分類和編碼標準》發(fā)出來。 這一方目前的局勢是:Omniclass 在國外沒有解決的問題,它也尚未解決,而 Omniclass 有 Revit原生加持,好歹落了戶,可國內(nèi)這本標準很少有人直接使用,GB/T的身份也沒能「挾天子以令諸侯」。 這一方的代表就是黃強先生帶領的中國BIM發(fā)展聯(lián)盟。 從P-BIM到CDM,黃強想做的事情是獨立于任何軟件之外的一套標準,一個編碼對應一張表,數(shù)據(jù)必須能讓現(xiàn)場一線人員編輯。之所以這么做,還是因為一線工程師的很多業(yè)務需求找不到現(xiàn)成好用的軟件來解決,軟件之間的數(shù)據(jù)打通也一直是猴年馬月的事,數(shù)字工程師的探索不能等,那就招呼工程師們自己搞數(shù)據(jù)標準。 這一方目前的局勢是:不管外界有怎樣的評價,確實有一群工程師在這套方法中看到希望,甘愿奉獻出時間來寫這套標準。不過也存在著標準寫出來之后,有多少軟件商愿意使用的問題。 吳國 財大氣粗占地利 這一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萬達和華東院這樣的超大規(guī)模企業(yè)。它們有自己一套詳細的編碼標準,這套體系已經(jīng)打破了設計、施工和運維之間的壁壘。 萬達要求凡是來提供服務的,必須用萬達的平臺,用萬達寫好編碼屬性的族庫,遵循萬達的標準來交付;華東院則是基于 Bentley 系列軟件無縫交換數(shù)據(jù)的特點,投入重金開發(fā)了自己的一套軟件和平臺體系,把所有數(shù)據(jù)壁壘都在內(nèi)部消化掉。據(jù)說這兩家企業(yè)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都已經(jīng)過億。 這一方目前的局勢是:打破了軟件和業(yè)務之間的邊界,但同時建立了自身服務的邊界,萬達的系統(tǒng)做不了碧桂園的項目,華東院的在雄安交付結果也用不到湖南。 在這里需要加粗強調(diào):上面三國的比喻只是為了幫你理解三個不同的探索方向,國內(nèi)探索的「諸侯」也不止這三方。BIMBOX沒有資格、也無意對任何一方的付出提出批評或質(zhì)疑。 未來還很長,人們努力到最后其實不僅僅是技術問題,也有話語權的問題。一個全行業(yè)普適的標準,肯定不是在某個早晨突然讓所有人達成共識,而是通過某一個方向日以繼夜地持續(xù)探索,一個項目一個項目、一個軟件一個軟件、一撥人一撥人地爭取過來。 我們所在的世界不是一個純技術的世界,這個世界之所以是今天的樣子,還有很多商業(yè)的、資本的、甚至政治、人文的原因。
在和我們的朋友@林臻哲聊到編碼問題的時候,他說: “現(xiàn)階段務實的企業(yè)不應該盲目追求編碼,而應該明晰自己業(yè)務對象的邊界。給誰提供服務,就按需交付。 尤其是對于現(xiàn)階段BIM在設計和施工的發(fā)展情況來說,首先要解決的根本不是編碼的問題,而是標簽的規(guī)范問題。
所謂標簽,你可以理解為 Revit 里任何參數(shù)的命名。我們要給一堵墻編碼,如果在內(nèi)部光是「現(xiàn)澆」、「澆筑」、「混凝土澆筑」這些屬性標簽都無法統(tǒng)一,那任何編碼都是沒意義的。 這讓我想起在做《中國BIM草根報告》調(diào)研時候發(fā)生的一件糗事:我們寫了一道問題,讓大家回答自己常用的BIM軟件,給的是簡答題,拿到問卷我們就傻了,光是Navisworks一個軟件愣是有20多種寫法,這咋統(tǒng)計呀? 我們還處在一個莽荒的時代,未來的建筑信息編碼無論怎么發(fā)展,一定是被軟件集成在后端,使用的人對代碼應該是無感的。 這就像早些年大家寄東西,都要自己寫郵編,方便郵局的機器識別代碼、實現(xiàn)自動分揀。后來人們發(fā)快遞不需要查郵編了,用下拉菜單選擇就更不容易出錯。再到今天,連下拉菜單都不需要,你只要復制粘貼一下,軟件就會自動幫你把地址、人名和電話分類填好。 人本就應該處理自然語言,編碼本就應該屬于計算機。只不過我們這個行業(yè)和那個「去郵編」的美好世界之間,還隔著很多大坑。 但我們相信,看到坑的愁眉苦臉,總好過假裝沒有坑的歌舞升平。 在和@小耳朵貓醬一起探討這一期內(nèi)容時,我開玩笑道:這個系列寫了好幾萬字,感覺繞了一個大圈,告訴大家這有一個坑。她這樣和我說: 它不是一個坑,它只是還沒填平的路。 這一期咱們就聊到這兒,有態(tài)度,有深度,BIMBOX,咱們下次見! 特別答謝在這段時間幫助我們提供案例和思路的:商麗梅、呂振、段晨光、金戈、戴路、王初翀(小耳朵貓醬)、林臻哲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