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假期有點特別,大家沒有太多心思去看技術(shù)文章和行業(yè)知識,咱們就換個話題,聊點別的東西。如果你懶得看文章,可以直接劃到文末,看我們?yōu)槟銣蕚涞?/span>春節(jié)特別福利。這幾天全國都在鬧疫情,有很多人沖在一線,尤其是醫(yī)護人員和建設(shè)者,他們之中一定有被迫拉上前線的,也有自愿、自豪地加入的。其中有一個人是我的表妹,本來是眼科醫(yī)生,因為醫(yī)護人員不夠,她也被調(diào)到了第一線,過年回不了家了。我在網(wǎng)絡(luò)上看到兩種聲音:第一種人對這些不能回家過年的奉獻者表達由衷的感動;第二種人覺得這種感動很廉價,很愚蠢。這個早上,又傳來籃球巨星科比去世的消息,我也不想在這篇文章里談什么偉大和卑微;我想說的是另一件事:人生的第二座山。春節(jié)期間大家都宅在家里,我就翻出一些年前沒來得及好好讀的東西慢慢刷。今天看了戴維·布魯克斯的新書《第二座山》,這本書2019年4月剛剛出英文版,目前還沒有中文,我看的是萬維鋼先生在《精英日課》第三季里對它的解讀,等書出了中文版,一定要買一本原著來讀。這本書用一句話來概括,就是我們要怎樣找到人生中的第二座山,又該怎樣去攀登它。? 第一個人是公司的高管,從小到大上的都是最好的學校,成績優(yōu)異,畢業(yè)之后找到很棒的工作,收入很高,找伴侶的時候?qū)Ξ厴I(yè)學校、職位、身高、長相都有著明確的要求。
? 第二個人家庭條件不錯,不會為生計發(fā)愁,畢業(yè)之后決定先看看世界,四處走走。幾年時間走遍了世界各地的名勝,朋友圈不是在云南古巷喝茶,就是在阿爾卑斯滑雪。他覺得人生的意義在于體驗,在于趁年輕看看世界的美好。
? 第三個人的人生也許并不算成功。他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醫(yī)生,當病人的病情沒有好轉(zhuǎn),家屬沖他大吵大鬧的時候,他并沒有過多解釋什么,只是繼續(xù)給病人檢查治病。他知道對病因的復雜解釋不能緩解家屬的焦慮,爭吵更不能帶來和解,家屬要的是家人早日康復,他想盡自己所能幫他們完成這個愿望。
前兩種人做的并沒有什么不對,他們只是在攀登人生的第一座山,而第三種人在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。
52歲那年,林肯當上了美國總統(tǒng),他曾經(jīng)追求的名譽和權(quán)力都已經(jīng)得到了。那時候他需要名將麥克萊倫幫他出山,打贏內(nèi)戰(zhàn)。他在這位年輕將領(lǐng)家里等了很久,直到比他小17歲的麥克萊倫回家,看了林肯一眼,沒搭理他就自己上樓了。
過了一會,麥克萊倫的男仆出來說,主人今天累了,改天再見吧。林肯的隨行人員一聽就急了,說你當自己是誰?這位可是美國總統(tǒng)!林肯攔住了隨行人員,說:「禮節(jié)和我個人的尊嚴不重要,只要能請到一位將軍為國家作戰(zhàn),我可以一直等」。
這個故事在我們的歷史中有一個更喜聞樂見的版本,就是劉備三顧茅廬。布魯克斯在他的書里提出了「第二座山」這個概念。他說:人生要爬兩座山,第一座是關(guān)于自我的,追求的是最普世的成功,或者是最大的自由;第二座山卻是關(guān)于別人的,是關(guān)于「失去自我」的,為了某個使命可以放棄自我。專注于第一座山的人,不一定能看得懂,為什么要爬第二座山;但是他們終將明白。第一座山有兩種爬法,對應(yīng)的就是我們前邊說到的兩種人。第一種是永遠把人生當上學一樣過,把每一件事都看做競爭,任何事情都要求自己做得比所有人好;第二種是把人生當成一系列的冒險,探索世界提供的各種可能性,把個人自由看得高于一切。布魯克斯認為,并不是不該爬第一座山,而是很多爬完第一座山的人,會感到厭倦、無聊,下一個100萬和下一個旅游城市,都沒法給他們更多的幸福,他們會主動去爬第二座山。比如你正在公司開一個很重要的會,突然家里來電話,你的至親突然發(fā)生意外,正在醫(yī)院搶救,這時候你肯定會放下所有的工作,不去理會領(lǐng)導不滿的表情,立刻趕去醫(yī)院。這件事不會給你帶來什么「個人成長」,也絕不是爬第一座山的加分項,但你一定會去做。而人和人的區(qū)別是,有些人不一定會在極端的條件下才去爬第二座山,而是在日常生活里去追求一種很不自由的局面,他們是主動選擇第二座山。第一座山講個人自由,第二座山講責任和承諾;第一座山講獨立,第二座山講被人依賴;第一座山講自我成長,第二座山講忘記自我;第一座山講獲得,第二座山講奉獻。第二座山不是以自己為核心,而是以別的某個東西為核心。喜悅都是來自忘我,如果一個人沒有負擔,沒有「不自由」,他不會一直都感到喜悅,他的快樂會隨著物質(zhì)和自由的積累達到天花板。如果世界上沒有人需要你,你自己隨便想干啥就干啥,這其實是一種不幸的感覺。而那些一身負擔、同時又不把它們當做負擔的人,會感到由衷的喜悅,那種喜悅就是第二座山上結(jié)的果實。很多人熟悉他是因為他與夫人「音樂伉儷」的美名,或者是「國家攀登計劃雙學科首席科學家、ASCE結(jié)構(gòu)科研獎」等成就。但打開他的網(wǎng)絡(luò)詞條,卻發(fā)現(xiàn)信息集中在「清華大學、上海交大雙聘教授,博士生導師,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任,上海交大建工與力學副院長、BIM研究中心主任」等一系列教職的頭銜上。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,劉老在80年代寫的文章里,就已經(jīng)深入地談工程信息,談全生命周期管理,講知識系統(tǒng)和數(shù)據(jù)資產(chǎn)。現(xiàn)在行業(yè)里很多以年輕先鋒自豪的探索者,那時候都還在玩兒泥巴。年近80高齡的劉老,還沒有走下講臺,保持著一周五節(jié)課的節(jié)奏,「這是教師這個職業(yè)的責任?!箘⒗险f,「要過好一生,最重要的就是責任二字,對自己負責,對工作負責,對國家負責?!?/span>你可以在網(wǎng)易公開課搜索「工程師應(yīng)有的知識結(jié)構(gòu)」,找到劉西拉教授的公開課,你可以看到當談到土木工程時,他眼里放出的那種光芒。他當年的學生回去看他的時候,劉教授會問他的學生:現(xiàn)在學術(shù)做得怎么樣?心里還有沒有那團火?如今,劉老早已一生榮耀,退休的他辭去了各種頭銜,唯獨保留了傳道授業(yè)的教學一線職位,他爬的是第二座山。這個詞很大,一般人用不到,也體會不到,但如果你在人生中能用到它,那會是一件非常非常幸運的事。比如「職業(yè)」,它是你謀生的手段;比如「職業(yè)生涯」,它是你成長的道路;比如「工作」,它是你在職業(yè)里需要去做的事。而「使命」屬于第二座山。它是一項等著你去做的事業(yè),它是長期的工作,你可能要花很久的時間去完成它,甚至可能會獻出自己的人生。你可以選擇職業(yè)和工作,但你不能選擇使命,你只能被使命召喚。有一天你會突然強烈的感受到它,而且只有你自己能聽到它,你覺得這件事必須得做,而且必須由你去做。當你把一件事當成使命的時候,你和那些每天花心思完善簡歷的人,會有明顯不一樣的感受。當你選擇職業(yè)的時候,你會看看自己擅長什么,市場上需要什么人才,考察一下收入情況,做出一定的規(guī)劃。選擇職業(yè)的時候,天賦比愛好更重要,因為你要靠它謀生。你會被使命改變,改變之前的你并不知道自己會變成生么樣;你會強迫自己去學習和成長;你會去做那些別人看不上的、性價比很低的事。職業(yè)和工作是你自己的需要,你需要收入、需要體面;而使命是關(guān)于「被需要」,你感覺有人需要一個東西,而這個東西別人都做不好,只有你能做出來。被使命召喚,不代表「被上天選中」,不是說一個人生來就適合干這個,也不是剛出道就比別人厲害。在遵從使命的過程中,會有一個階段,你的收獲遠遠比不上你的付出,你覺得自己很努力但沒有太大的進步,甚至落后同齡人很多。爬第一座山的、計算性價比的人會在這一步放棄,但被使命召喚的人不會,或者說不能放棄。當然,也不是說只要你付出了、犧牲了、不考慮性價比了,就一定會獲得什么成功——這種想法還是屬于第一座山的范疇。攀登第二座山的人有些「自虐」,他們追求的不是付出之后的結(jié)果——結(jié)果只是副產(chǎn)品,他們追求的是另外一種無法被性價比計算的東西。我這幾年見過很多人,都在爬第二座山,他們有的年長、有的年輕、有的富裕、有的貧窮、有的擁有贊譽、有的飽嘗孤獨,我無法用這些屬于第一座山的維度來給他們歸類,只能看到他們的一個相同點:他們在感受第一座山無法帶來的喜悅。當我和那位過年不能回家的醫(yī)生表妹聊天的時候,我當然感受到了遺憾,但沒有感受到委屈,對于網(wǎng)上怎么評價她們,她也不是很在意,她只是說這件事必須做,必須她去做。當一個人問另一個人:你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呢?他們在討論的是兩座不同的山。同樣,你也千萬不要把人們對那些貢獻者的尊敬和感動歸類為第二座山,爬第二座山的人,體驗到的東西是不可共享、無法被評價、只屬于自己的。是不是只有爬完第一座山,才能爬第二座山呢?不是的。爬第二座山?jīng)]什么先決條件,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開始,有些人一進社會就開始爬第二座山,也有很多人在同時爬兩座山,它們之間并不矛盾。布魯克斯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做了一個研究,那些很早就開始爬第二座山的人,通常會經(jīng)歷一段人生低谷。比如,一個人得了一場大病,從死神的手里跑了回來,他會突然覺得,以前的人生過得庸庸碌碌,而去選擇投身一項比自己更大的事業(yè),也就是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。也有人是親身經(jīng)歷或者目睹了重大的事件,比如當年的魯迅,就是看到那么多被殺的中國人和那些麻木的看客,才棄醫(yī)從文,為了世人寫作。從痛苦中學到智慧,再用智慧去服務(wù)別人,一個人的第二座山就此開啟。布魯克斯說,你要提出一個承諾,或者說一個誓約(Commitment)。合同的條文是別人寫好的,里面寫了很多條款,如果你不履行它,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。而誓約是你自己主動向別人提出來的,你要做到什么事,然后你自己為了守住這個承諾,會主動去約束自己,即便沒有任何人說如果你做不到會受到什么懲罰。中國的古人不怎么講「合同」,而是講「承諾」,一句「我答應(yīng)你」就夠了,不需要再附加什么「我要是做不到你把我如何如何」。那為啥人要給自己這種很不自由的約束呢?只是為了「我很偉大」的感覺嗎?布魯克斯在書中說,第二座山的思維來自三個神經(jīng)活動,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話就是心、靈魂和大腦。? 心代表渴望,人最渴望的是被愛、被需要,哪怕是玩游戲這種很個人化的事,人們也更喜歡玩多人合作的游戲,就是源自這種被人需要的渴望;? 靈魂代表道德,它告訴你什么事能做、什么事不能做、什么事必須做。一個人的道德價值會讓他主動去評價別人的做法,也會讓人在意他人的評價。? 大腦代表理性,它告訴你做什么事會對自己產(chǎn)生最大的收益,它保證我們在長期的進化中生存下來。非洲草原上的祖先看到獅子,第一個做法就是逃跑,那是大腦使然。進入文明階段之后,只有理智是不夠的,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贊美戰(zhàn)場上為了活命逃跑的士兵,心和靈魂排位在大腦之前,這是具有普世意義的。心的最高追求是自己和別人、或者和一項事業(yè)的融合,而靈魂的要求是做正直的事。誓約就來自于心和靈魂。當你喜歡一個東西特別深的時候,你會想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拿出來,無條件地奉獻給它。這個東西可能是你的愛人、你的孩子、你的某個愛好,或者一項 Bigger Than Yourself 的事業(yè)。當我們考慮自己的時候,總想讓自由和獨立最大化,讓自己保留最大的選擇權(quán);但是當我們考慮「那個東西」的時候,考慮自己和它的關(guān)系的時候,你就是在放棄自己的選擇權(quán)。當我們擔心未來的自己無法堅持的時候,就會提出一個誓約。有一些誓約很常見,比如父母對孩子的承諾,任何時候孩子出了事,父母都必須管。孩子帶來了無窮的責任,但沒有對等的權(quán)力。比如人們要去讀書,自己讀還不行,一定要讀一個學位下來,哪怕有一天自己突然覺得讀書不好玩了,也不能中途放棄。也有一些誓約是每個人特有的。比如我們經(jīng)常聊的,BOX伙伴里那位把「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」三個單詞紋在背后的王起航,他用這個行為規(guī)定自己在這個行業(yè)里干十年,這也是一個自己給自己的約束,它沒有帶來相應(yīng)的權(quán)力。我們自己在三年前給了自己一個誓約,每周至少寫一篇文章,無論對錯,要為行業(yè)推動做點事,這個誓約經(jīng)常讓我們熬夜,也經(jīng)常愁的掉頭發(fā),它同樣沒有帶來什么權(quán)力,沒有人會因為我們立下這個誓約而特別獎賞什么東西。誓約會給你痛苦,但也會帶來好處。布魯克斯說,誓約會帶來三個好處:? 第一,誓約給你身份認同。別人問你是什么人,你不能說自己是一個喜歡看電影的人,對吧?你得說自己是做什么事業(yè)的,或者說自己是某人的丈夫、妻子或父母,或者你可以說自己是某個協(xié)會或者組織的人。? 第二,誓約給你目標感。當你面臨無窮選擇的時候,它告訴你每天起床要去做什么,讓你知道在成千上萬個選擇里,哪一個是必須做的。? 第三,誓約讓你得到更高級的自由。可以「不做」某件事的自由是低級的,比如你說,我不喜歡寫作,那「不寫作」當然就是你的自由。而更高級的是可以「做」某件事的自由,你希望擁有「當一名作家」的自由,就需要放棄「可以不寫作」的自由。這就是keep的開屏語「自律讓我自由」的意思。誓約給了你一把鑰匙,打開使命的大門,門后就是人生的第二座山。在喬治馬丁的《冰與火之歌》里,描寫了駐守邊疆的守夜人。加入守夜人要念一段誓詞,你可以想象一下,如果你生活在《冰與火之歌》的世界里,站在北境的高墻之下,念出這段誓詞,會讓你更卑微,還是更強大了呢?這幾年我們用郵箱的方式給大家發(fā)過很多福利,有學習資料、好書、和那些我們實測好用的軟件。每次都有小伙伴沒收到郵件或沒看到文章,積攢下來錯過了不少推薦。年前我們花了些精力把以往所有的福利都整理到一起,一共19期,作為一個大禮包免費分享給每個人,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給你些幫助。另外,最新一期的BIMBOX粉絲特別月報,也會在里面更新。在網(wǎng)站右上角點擊進入知識店鋪,你會在首頁找到它,無條件免費下載。祝你新春快樂,少出門、戴口罩、勤洗手,度過一個健康平安的快樂年。有態(tài)度有深度,BIMBOX,我們節(jié)后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