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亮建筑新夢想
LIGHT BUILDING NEW DREAM
企業(yè)BIM定制培訓服務經典案例
BIMBOX | 從抽水馬桶到建筑業(yè)新技術的思考 二維碼
7月7日,前身為「南海大道」的Techbuild在合肥舉辦了2018年度國際建筑科技峰會,這次會議研討的主題涉及BIM技術、IOT、云技術、智慧物流、裝配式建筑、人工智能等話題,參會的專家也是大咖云集。 部分參會專家合影 BIMBOX也受邀在會議上參與發(fā)言,主題是《自下而上:如何看待建筑業(yè)新技術》。 最近我們正在與主辦方和參會嘉賓協商,哪些內容和干貨可以拿出來的小伙伴們分享,BOX會在后面的文章里給你慢慢說。 今天,我們先把BIMBOX在峰會上的演講內容拿出來分享給你,PPT源文件也會作為粉絲福利免費發(fā)給大家。 下面是演講的完整內容。 請問:你了解家里的抽水馬桶嗎? 仔細想一想,嘗試給自己解釋一下,當你按下沖水按鈕的時候,到底發(fā)生了什么事呢? 其實,這里面的原理可一點兒都不簡單,要涉及到流體力學、機械學、工程學等知識,如果你仔細深究,會發(fā)現自己對它一無所知。 也許你會說:「這也沒什么,不知道就不知道唄,我只要知道沖水的按鈕在哪里不就得啦」。 我也是這么想的。直到有一天,客戶接待我住了很高級的酒店,走進廁所,我看到了電動馬桶——手邊的控制器上有密密麻麻十幾個按鈕,偏偏就是沒有沖水按鍵。 當我尷尬地走出衛(wèi)生間的時候,我想:萬一有那么一天,所有比我年輕的人,都默認使用這種找不到沖水按鈕的馬桶,我會不會成為一個很落后的人呢? 你可別覺得這事太扯,實際上,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(fā)生。 曾經,人們認為手機只要有電話、短信、記事的功能就足夠了,然而不到十年的光景,我們已經在教給我們的父母如何使用微信支付和手機淘寶,與此同時,比我們更年輕的人在教我們怎樣玩抖音和Prisma。 有一天,同事把一個文件傳送給我,我們突然聊起來:當你把一個文件拖進微信的2秒鐘之后,我就在我的手機上看到了它。這2秒鐘的時間里,到底發(fā)生了什么事情? 如果我們對一個行為的基本原理都一無所知,我們怎么可能去主動優(yōu)化它呢?我們已經把一切交給科技公司,無論結果是好是壞,都只能被動接受,束手無策。 你又要說,「沒關系,大家都這樣,不懂就不懂吧?!?/span> 那么,你的工程項目呢?每天,在設計師的電腦里,在施工現場,都產生著大量的行為和數據,我們也能接受對這些事一無所知嗎? 當我們理解世界的時候,數據只是最底層的東西,再往上,還有信息、知識,和智慧。 在之前的文章:人家手里的是BIM,你手里的是BM里,我們用支付寶的例子講解過數據和信息的關系,下面我們把這個話題繼續(xù)向知識和智慧拓展。 數據,就像是支付寶賬單,忠實反應著曾經發(fā)生過的事件,它的本質是我們對世界的觀察和羅列。 數據本身對我們產生不了什么價值,我們想要通過數據知道更多東西,就得對它進行整理和提煉。 比如我們點開支付寶的年度賬單,通過支付寶這個工具對數據的加工,我們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敗家金額,消費比例等,這些就是比數據高一個層次的信息。 了解了自己的消費結構之后,我萌生了一個想法:今年要省下1萬塊錢的私房錢。 要達成這個目的,支付寶這個工具所提供的信息就不夠了。 我需要掌握一些技巧,比如把年付的租金改成月付,用剩余的錢去買理財產品。這些技巧,是我利用不同的工具、在不同的渠道獲取信息,并且把它們內化到我的腦袋里,這就是從信息到知識的過程。 通過知識,我省下來1萬塊的私房錢,下面我需要做一個決策:這個錢該藏在哪里呢? 這個決策需要動用很多的知識,比如家里面家具的結構、家人的習慣等等。我們需要在眾多的知識中,選擇最關鍵的那幾個,讓我們盡快做出最優(yōu)的決策,這個過程,就是智慧。 傳說聯合利華有個很頭疼的問題,就是用戶經常抱怨,買他家的香皂收到了空香皂盒。對于這種一天生產幾十萬塊香皂的大企業(yè),這可真是個麻煩事。 于是聯合利華請來了豪華工程師團隊,利用重力感應、紅外線技術和機械手臂,花了上百萬做出一套專門在生產線上挑揀空盒子的系統(tǒng)。 另外一家小公司也遇到了這個困擾,這家公司可花不起那么多錢造什么智能系統(tǒng),不過,他們的老師傅花了20幾塊錢就把這個事解決了:在生產線旁邊放一臺電風扇,調好風力大小,空盒子自然被吹到一邊去了。 小公司的工程師所掌握的知識,并不比大公司的更多,他們產生所謂「智慧的火花」,其實就是把對的知識用到對的地方。 智慧是用來做決策的,人人都希望擁有智慧。但是在今天,擁有智慧已經是一件越來越難的事。 你可以在書店花幾十塊錢買一本《騰訊傳》,但世界上只有一個騰訊。因為他人的智慧,只能成為你的一個知識。 以前的人們想擁有智慧,讀四書五經就夠了,而今天,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成噸的知識,當你擁有全世界的圖書館的時候,你反倒等于什么都沒有。 我們擁有的知識不是太少,而是太多了。 我們花了很大的篇幅談數據到智慧,就是為了引出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:知識過濾器。 當人們說起建筑業(yè)的新科技的時候,談到的往往是提高效率的工具,可以稱之為加速器;卻忽略了科技的另一個作用——讓正確的知識服務于決策的過濾器功能。 下面我們列舉幾個建筑業(yè)常見的新技術,給你看看加速器與過濾器的區(qū)別。至于為什么要用這個視角來區(qū)分它們,你看到最后就明白。 因為篇幅的關系,我們不展開講每一個技術,涉及到的科普細節(jié)會附上一個相關文章的鏈接,如果你沒看過,可以進去詳細了解它。 1.無人機傾斜攝影 簡單來說,這個技術就是讓無人機繞著場地飛一圈,提前設定好路線,自動拍照,回來后把照片上傳到相應的工具上,自動完成從照片到3D模型的創(chuàng)建。 它的本質無疑是加速器。 照片生成模型的原理,參考這篇文章:重塑視界的傾斜攝影 | 始于一戰(zhàn)的拍照建模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,通過照片到3D的自動建模軟件,你會看到現在建筑科技軟件市場的一個趨勢:越來越多的在線工具用低價甚至免費來吸引用戶,再利用大量用戶的流量來盈利。 這種工具正在侵蝕傳統(tǒng)單機軟件的市場。比如這個免費自動建模的工具:免費建模新工具,求求你們別學了,我跟不上了… 2.云計算 你可以把云計算理解為自來水:為了喝上干凈的水,我們家里有沒有必要建一個自來水廠?當然不需要。只需要每月交一些錢,把水龍頭打開就可以隨用隨取。 同樣,對于大量的存儲和計算,也不需要每人配上一臺幾萬塊錢的電腦,只需要購買現成的云服務,本地一臺普通的電腦,就可以在瀏覽器上完成工作,存儲和計算都交給云服務商來解決。 在民用領域,你最熟悉的云服務就是百度網盤了。但在工程項目領域,我們需要集中處理的數據量大、對于數據安全的要求也比較高,一般的云服務是無法滿足的。 此外,對于工程項目的數據和信息,單純的存儲沒有意義,一定要在云技術的基礎上,進一步開發(fā)數據整合、計算、過濾的工具,才能實現工程項目數據的價值。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,在民用領域云計算屬于加速器,而在建筑行業(yè)則正相反,它是一個過濾器。 3.虛擬現實、增強現實、混合現實 很多人到現在也還是沒分清楚這幾個「現實」到底是什么意思,我們用一張圖概略地說明一下這三者的區(qū)別: 虛擬現實產品中,世界的環(huán)境和物體全是用計算機虛擬出來的,我們通過建模精度和硬件設備的提升(比如用更貴的VR眼鏡),讓進入這個世界的人感覺更真實。 增強現實,是通過手機、平板電腦等設備,把虛擬物體投射到現實的環(huán)境中去,讓真實的世界里出現一個本來不存在的東西。它要解決的不是真實感的問題,而是圖像識別和運動跟蹤。 混合現實,是把虛擬的物品和現實的環(huán)境進行再計算,讓它們難分彼此,還可以把經過計算的數據和信息投射到現實空間里。 在建筑行業(yè)里,我們可以給這三者做一個大致的分類。 虛擬現實技術,是把還沒建造出來的環(huán)境虛擬給客戶看,讓他們更快拍板確定方案,它是一個決策加速器。 增強現實技術可以把還沒建造出來的物體放到已有的現實中,適合人們進行方案的比選和溝通,它是一個溝通加速器。 如果你想嘗試自己制作一個增強現實展示,可以看看這篇文章:教你6步把BIM模型放到手機AR里 混合現實技術,由于能對現實空間進行計算,并把虛擬的數據和信息投射到「觀看現實」的眼鏡里,讓現場人員不必使用圖紙和表格,所見即所得,結合云計算技術,它能夠成為知識的過濾器。 我們在這篇文章里對這三種技術的原理、區(qū)別和發(fā)展現狀做了詳細的闡述:VR,AR,MR | 虛擬和現實的盛宴 4.人工智能 提起人工智能,很多人腦子里冒出的畫面就是一個半人半機械的東西坐在那里思考「人生」。 很遺憾,現實世界里的人工智能不長這個樣子——它沒有任何樣子,而只是大量的數據加上一些很特別的算法。 與人們的直覺不同,人工智的算法根本不是模擬人類強調因果性的思考方式,而是擁抱不確定性、關注相關性的算法。 關于人工智能,有一個很有名的「中文屋子」比喻: 一個人坐在一間屋子里,手里有一本非常厚的參考手冊。有人通過門縫遞進來一張紙條,上面寫著一個中文問題。屋子里的人根本不認識中文,他需要做的只是翻開手冊,找到那句看起來和紙條上的文字一樣的話,然后把對應的中文答案照著樣子抄下來,再遞出門去。 外面的人看到里面的人做出回答,以為他肯定是懂中文的,而實際上,屋子里的人從頭到尾既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內容,也不知道自己回答了什么。 這個故事說明了人工智能的思維方式:從大量的數據中直接得到答案,即使不知道背后的原因。 當然,想達成這個目的,屋子里的「中文手冊」一定要非常非常厚,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光有算法不夠,還必須有大數據的支撐才行。 大數據不僅要「大」,而且不同維度的數據之間還必須有關聯性,否則就只是一堆無法結構化的垃圾數據。 人工智能對于任何行業(yè)來說都是一個顛覆性的大未來,對于建筑業(yè)也是如此。但總體而言,目前建筑業(yè)人工智能的發(fā)展并沒有那么顛覆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大數據。 以目前可見的發(fā)展來看未來,它既可以在設計端提升人們的工作效率,充當加速器,也可以通過大量數據的積累,并利用這些數據的相關性,為企業(yè)重大決策做出參考,成為一個大過濾器。 關于人工智能的原理、在建筑業(yè)的發(fā)展現狀和未來,我們詳細地寫在了這篇文章里:確認過眼神,你應該不是人 |談談建筑業(yè)人工智能 5. BIM技術 越來越多具體的工具以BIM為基礎誕生,不同的企業(yè)對BIM的使用也越來越走向好壞兩個極端,BIM已經不是一個可以被明確界定的工具,而是一大類工具的統(tǒng)稱。 站在工具這個層面,我們可以大致把BIM工具分為兩種類型: 以設計為導向的BIM工具,主要作用是生產數據和信息,它們是制造知識的加速器。 而以管理為導向的BIM平臺,主要作用是組織數據和信息,它們是篩選知識的過濾器。 但如果我們跳出工具這個層面看待BIM技術,還會看到它的另一個作用。 對于建筑業(yè)來說,工程人員和IT人員是無法在各自的界面下直接協作的——工程人員看不懂代碼,IT人員看不懂圖紙,他們之間的交互之橋,就是BIM。 他們可以在人人看得懂的3D界面下,用彼此能夠理解的方式(非編程的方式)來收集數據和信息,這種跨行業(yè)的交互本身才是最重要的。 前面我們說到的幾項新技術,在其他行業(yè)都已經很成熟了,而在建筑業(yè),這些新技術需要以數據、信息作為載體,彼此結成一張大網。BIM技術,就是這張網上最重要的繩結。 在我們的文章:技術發(fā)展的本質 | 從2600萬年前說起 中,我們這樣來比喻BIM技術: 玻璃本來是在自然界存在的,那它為何直到1000多年前才進入人類社會,催生了天文學、生物學、甚至是互聯網? 原來,在人類所有的發(fā)明里,對玻璃來說最重要的,是熔爐的發(fā)明。只有人類能掌控1000多攝氏度的高溫,才能把玻璃從自然生成變成手工制造, BIM,就是建筑業(yè)信息和數據煉造成知識的熔爐。 在建筑業(yè),人們有兩種基本需求: 一種是希望向上走的年輕人,他們需要的是提高自己掌控數據、生產信息的能力,并把它們及時變現,這類人更需要加速器; 第二種是作為領導,想成為英明的決策者,他們需要把知識整合到一起,形成智慧,這一類人對于具體的數據和信息并沒有很強的需求,他們需要的是過濾器。 可惜的是,在傳授知識和銷售產品的時候,很多人會把這兩種需求弄混淆。比如: 用底層的效率需求去說服領導,花幾十萬減少200處碰撞,員工早下班1小時,他會買單嗎? 反過來,用頂層的需求去說服技術員,花幾百萬實現公司的信息化,未來十年提升20%的企業(yè)競爭力,他會在意嗎? 不同人員對工具的期待和需求不同,加上新技術的不斷涌入,就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(tǒng)。 人們很多時候在強調自上而下「頂層系統(tǒng)設計」的力量,卻往往忽視另一條自下而上的「暗線」。 這就是我們今天演講的主題。 技術層面的自下而上: 前面我們放了很多的歷史文章,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傾斜攝影自動建模的故事:無人機、定位技術、高清相機、電池,沒有一項技術是某個特定組織的頂層設計而來的,而是不同公司、抱著不同目的進行獨立的商業(yè)行為,最終聚合到一起,才把傾斜攝影建模的成本從幾十萬元降低到1萬元。 系統(tǒng)的自下而上: 一個系統(tǒng)除了技術本身,還有很多其他因素。 馬特·里德利在《自下而上》一書中說到,為你遮風擋雨的傘,是人類設計的結果;但促成本地商店賣給你傘的系統(tǒng),或是傘這個詞本身,又或者要求你把傘側向一邊、讓別人通過的禮儀規(guī)矩,屬于什么范疇呢? 這些都是技術以外的系統(tǒng)要素。 當我們忽略技術本身和人員、欲望、文化等要素自下而上的性質,在頂層設計一個系統(tǒng)的時候,其結果往往和一開始預想的完全不同。 當然,這里說的不同,不一定是比預先設想的要差,也有可能會更好。系統(tǒng)在上面說到的兩股自下而上的力量推動下隨機變化,最終結果比預期好還是差,取決于這三點: 第一:系統(tǒng)是否對新技術和思維方式足夠寬松。 當我們說「自下而上」的時候,可不是說不需要頂層設計、任下面胡亂發(fā)展。我們在這里說的恰恰是:頂層需要設計一個相對寬松的系統(tǒng)框架,讓它進行內部的演變,因為系統(tǒng)的復雜性本身是設計不出來的,只能讓它「長」出來。 第二:一線人員能否讓加速器工具產生額外的價值。 如果一個工具的唯一作用就是提高一線人員的效率,那它給組織帶來的價值就不大。基層人員在享受加速器工具帶來的效率提升的同時,也必須考慮自己的工作能否為他人提供有意義的數據,能否為企業(yè)積累有用的信息。 第三:決策層能否讓信息和知識向上匯集。 基層自發(fā)的技術探索往往是混亂的,人們的行為產生的信息也往往是發(fā)散的。決策層能不能選擇或者搭建合適的平臺,把對整個系統(tǒng)有價值的信息聚攏到一起,控制它們向上流動,再通過過濾器篩選成有用的知識,這決定了有多少系統(tǒng)能量被耗散掉,有多少能保留下來。 在BOX去年的演講濃霧中的BIM,瓶頸與破局下,一位粉絲@怡子留下了認真思考的觀點: 關于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,我反而覺得自上而下更好一些。 建筑行業(yè)的話語權和決定權在于甲方和政策導向,如果甲方從頭貫徹,更多的時間在前期的投入和優(yōu)化,國家機器把政策坐實,不是開空頭支票,下面的企業(yè)和利益方才會醒悟。 不然一些技術上的小革新根本動搖不了傳統(tǒng)工程師的思路,他們會覺得花架子我可以不需要。但是,甲方爸爸的話他們會聽,國家政策他們會追趕。 企業(yè)為了節(jié)約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時間以提高效率,但是正因為這樣沒有整體利益。蛋糕越來越小,每個人相應獲得的利益更少,需要的是宏觀滲透,和多方聯動。 建筑業(yè)變革很難,能堅持下來的,就是勝者。 我們再回到今天的演講內容。今天,我們從數據到智慧的金字塔,談到了新技術加速器與過濾器的區(qū)分,再談到不同人對技術的不同需求,最終聊到了技術和系統(tǒng)的復雜,以及自下而上的力量在新技術發(fā)展中的重要作用。 我們認為,自下而上并不偉大,它只是客觀存在。 看完今天的內容,你有什么樣的思考?歡迎你留言給我們,讓更多人看到你的觀點。 關于新技術的演講就到這里,部分觀點來自于我們的觀察與思考,也有一部分觀點來自于下面四本書,非常推薦你去讀一讀。 |